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成为青海省继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后的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青海省第7处拥有“世界级”称号的自然保护地。
这是青海一张崭新的“世界级”名片,标志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这片地质瑰宝正式跻身全球地质保护网络。
回望来路,青海自2019年启动申报工作以来,历经越南会议全票通过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审议,最终以“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文化底蕴”双重优势摘得桂冠。
展望未来,坎布拉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纲领,推动地质研学、文化旅游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让丹山碧水真正成为民众的“金饭碗”,让这座“地质—生态—人文”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公园,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高原地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
遗产保护,遗迹守护与文化传承并重
坎布拉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不是终点,更不是一劳永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四年对认证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一次评估。评估不合格则有两年整改期,如未达到整改要求,则会被取消世界地质公园的地位。
面对新起点,坎布拉景区管委会信心满满,以主人翁精神,维护世界地质公园这块响亮的招牌。
地质公园的核心是地质遗迹,坎布拉景区管委会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制定《坎布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办法》,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采石、取土、开矿等破坏活动。对典型地质遗迹,采取设置护栏、专人看护等封闭性保护管理措施。
“我们将地质遗迹保护区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一般地质遗迹三类,对不同级别的保护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坎布拉景区管委会综合部部长敏超宫说,就像是世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有麦秀山火山地貌遗迹和生态黄河风情走廊相关地质遗迹,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着重保护丹霞峰丛等丹霞地貌体。
文化遗产作为地质公园的灵魂,保护与传承不可或缺。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非遗传承保护,推动非遗项目的数字保护工作。
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青海省藏剧团)非遗中心负责人完么才旦从2006年进入剧团后,就开始了民间藏戏的田野调查,结果却让他吃惊,“以前,藏戏最活跃的时候,民间藏戏团有13家左右,调查后,发现民间藏戏团只有三四家,而这仅剩的三四家也是艰难度日。”
2012年开始,完么才旦四处奔走,开展民间藏戏团的恢复筹备工作。2014年,筹办了黄南州藏戏汇演,新成立和恢复的22家民间藏戏团主动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2家民间藏戏团分布在尖扎县、同仁市、泽库县等地村社、学校、社区,我们会帮助民间藏戏团写剧本,教一些唱腔和舞姿,有时候还会提供服装道具。”完么才旦说,从2013年开始,每年资助黄南地区中小学,开展藏戏进校园活动。
“2014年,我们资助同仁市逸夫中学,赴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卓瓦桑姆》荣获小戏类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完么才旦自豪地说。
2022年,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青海省藏剧团)出版了《黄南藏戏剧本集锦》,全书共收录传统藏戏剧本34部。该丛书作为重要的黄南藏戏艺术文献,为藏戏的创作者和演出者提供了丰富的剧目文本和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更为藏戏的研究者继承历史遗产、了解藏戏沿革史、探索振兴藏戏之路储备了第一手资料,为未来藏戏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植绿护绿,绿色动能养万物
4月18日清晨,麦秀林场苗圃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技术员正将带着泥土的苗木移栽到花盆中,动作娴熟地在每个盆体贴上标签,再将它们整齐摆放。棚外的空地上,工作人员手持园艺剪将枝条修剪成标准长度,把带着嫩芽的枝桠扎成小捆,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特有的清香。
“这些都是从高海拔地区引种的珍稀植物,从我们这里培育成功后要送往西宁市植物园,助力西宁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今年下达了500多种植物的引种培育任务。”说话间,技术员手中的活却没停下,捧一把土装进花盆,上面再放一层花卉苗木种植专用土,再将小小的苗木栽到花盆中,贴上标签。
麦秀林场场长韩富忠穿梭在育苗区,不时俯身查看苗木长势,他介绍:“作为黄南州苗木培育供应基地,不仅要保障国土绿化用苗,更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既有整齐排列的云杉幼苗,也有正在培育的高原特色灌木。随着全民生态意识提升,今年个人申请的苗木数量增加,牧民把绿意延伸到了房前屋后、田间牧场。
沿麦秀河蜿蜒分布的300亩(1亩≈0.067公顷)苗圃,自1961年建立以来始终践行“伐育平衡”的生态准则。漫步林间,远眺山间茁壮成长的树木,这些正是当年采伐后补种的“生态债”。
六十载的坚守付出让苗圃不仅成为种质资源库,更转型为集科研、科普于一体的生态教育基地,研学团队可以在这里观察植物生长周期,了解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构造,还可以参与育苗实践。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麦秀林场独特的生态廊道。从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到4000米的高山草甸,呈现出完整的垂直生态谱系:岩羊在裸岩地带敏捷跳跃,鼯鼠在林间滑翔觅食,旱獭在灌丛中竖起警惕的耳朵,这种生物多样性正是林场坚持“生态优先”的具象化表现。
麦秀林场用六十载春秋书写着生态优先的答卷。从“砍一棵种三棵”的朴素生态观,到构建“育苗-科研-科普”的绿色发展链,这片土地见证着从资源索取到生态反哺的文明跃升。
今天,当城市植物园里绽放着来自麦秀的珍稀花卉,当牧民的庭院里摇曳着新栽的树苗,当研学少年在苗圃播下第一粒种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草木葱茏的景象,更是一个民族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面向未来,麦秀林场将继续以生态本底为发展底色,让绿色动能滋养万物生长。
文旅融合,丹霞碧水织锦绣
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长兴。在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进程中,丹霞奇峰与碧水长天交相辉映,不仅守护了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珍贵记忆,更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漫步坎布拉景区,跨黄河玻璃索桥横亘赤壁之间,凌空俯瞰,脚下是蜿蜒如翡翠的黄河碧波,眼前是色若渥丹的奇峰群峦。李家峡水库形成的“水上丹霞”景观尤为震撼,游船穿行其间,红岩倒映碧水,恍若“人在画中游”。
“申创世界地质公园为景区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我们将依托这张国际名片全面提升服务品质。”青海热贡文化保护与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持卿表示,景区已完成跨黄河玻璃索桥建设、李坎公路病害整治、北岸码头改造等工程,新建的坎布拉国际酒店及会议中心已投入运营,旅游标识系统完成全面升级,初步构建起“地质观光+文化体验+商务接待”的多元服务体系。
硬件升级的同时,文旅融合的触角深入村社。景区内分布的徳洪村、尖藏村等4个藏族村落,正逐步转型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区。“目前景区提供160余个就业岗位,绝大多数员工来自周边村庄。”潘持卿介绍,通过“景区培训+村民上岗”模式,当地群众既可在游船服务、景区安保、景区保洁等岗位就业,也能通过发展民宿、销售农畜产品实现增收。
潘持卿说,依托景区带动,让游客自主选择住在藏式民宿,或是现代化酒店,让观光游变成体验游,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能消费,真正发挥地质公园的带动作用。
为突破单一观光模式,坎布拉景区管理委员会将联合当地文旅产业生态圈。通过建立千家合作伙伴网络,将民宿、藏式风情园、特色餐饮等业态有机串联,守护好地质遗迹的原始风貌的同时,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今后,坎布拉将推出地质研学线路,将丹霞观测点与非遗体验项目深度融合,让游客既能领略自然奇观,也可感受人文魅力。
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不仅是对其独特地质遗迹和文化底蕴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期许。无论是地质遗迹的精心保护,还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坎布拉都展现出了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敬畏。
展望未来,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将继续秉持“地质—生态—人文”协同发展的理念,努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地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