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文:中国网民“感谢美国”的淡定调侃,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5-05-07 07:49:0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程亚文】

与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华发起贸易战、曾在中国舆论场引发高度关注和不同意见之争相比,特朗普第二任期“百日新政”再次抡起关税大棒,尤其是把针对中国的关税提高到匪夷所思的245%,不仅中国政府对此云淡风轻,中国社会也已对此波澜不惊。

一位常在微信上讨论问题的朋友说,七年前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感觉中国当时应对得有点吃力,而到今天,不论最终结局如何,中国做到了回击得有声有色、旗鼓相当,就战略远见和战略规划能力而言可圈可点。

中国不理会美国的无理取闹,以至网上流传的一则黑幽默如下:

美国发言人:“鉴于中国主动道歉,我们降低了他们部分商品的关税。”

记者问:“中国怎么道歉了?说了什么?”

发言人说:“特朗普总统拨打中国的电话,电话回应:‘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他们主动说了对不起。”

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离谱关税已一月有余,这对不少以外贸为主的中国企业及其从业者来说,当然是严峻挑战,但日子该过还要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至少目前来看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少影响。

五一期间,笔者又去家门口不远的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看了看,平时就人来人往,恰逢节日,来此购物、吃饭、玩乐的人更多了,去一家店里去就餐,没想到要排队好久,大家的消费热情并没有因贸易战而减弱。

我还留意了下微信朋友圈,利用假日出去旅行的人很多,一位朋友开车全家出行去玩农家乐,写下几句随感:没想到的是田间地头那么多人,进村的路上都停满了车。看着一辆大车堵在中间前后不能出,暗暗庆幸我们在村口另找了停车点。

也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留言:没买到高铁票,就哪也不去了,在家读读书,不想人挤人。以往的“十一”“五一”黄金周,旅游景点通常都会人山人海,今年也不例外,看各种视频里流转的各处旺盛人流,完全感受不到贸易战影响到了人们的出游心情。

五一假期,旅游景点开启人从众模式

中国人很淡定,是因为大风大浪早就见过了,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过去七年来的经历,已经教育了中国人,对中美关系和世界大势有了更清醒的认知。至少,对美国现政府不再抱有幻想,要战便战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妥协退让不可能获得善意回报,那不如拿起棍棒。

中国冷对硬刚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符合中国人的普遍民意,看看各种微信群的讨论,几乎没有看到说特朗普政府做对了而中国政府做错了的情况。这与七年前有明显差异,当时社会舆论充满对立意见,特别是两种看法有很大影响:

一是不少人认为中国对美过于“强硬”、把中美关系搞砸了。

七年前特朗普政府对华发起贸易战时,很多中国人听惯了美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说法,下意识认为中国肯定是在哪些方面“守规则”做得不够好、惹山姆大叔“不高兴”了,而“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要把中美关系维护好,那当然要检讨检讨自己在对美关系处理上是否有“生硬”“自傲”的地方。

经过“内部检讨”,有人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地位、商品价格补贴、技术研究合作等等事务上,中国都有不合“国际规则”之处,应该按美国要求改正。有人跟在美国舆论后面,也将中国外交称作为“战狼”外交,就是当时中国舆论场认为“中国有错”的一种突出表现,殊不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屡屡对华爆出粗口,不是“战狼”又是什么?!

二是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对美国有市场和技术依赖,离开了美国,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严重倒退,所以,美国得罪不起,要赶紧对美认错。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瞩目成就,一大外部因素就是中美关系改善、美国对华开放市场和展开技术、人文交流,这也是特朗普认为“中国沾了全球化的光”的源由所在。

然而,是不是只要“跟着美国走”,就会实现经济发展?好像并非如此。最近几十年来,想“跟着美国走”、搭全球化便车的国家实在太多了,但到底有几个国家真的发展起来了?查一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数据,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年来实现像中国一样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其实少之又少。

当然,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关闭市场、切断技术来源,那对其他国家的发展肯定不是利好。最近七年来,美国不懈推进对华“脱钩断链”,的确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发展带来了可见的困难,中国在不少关键技术上还受制于人,这是事实,芯片领域就是引来最多关注的一个方面。

然而,以上两点看法都在迎来反转。当特朗普时隔四年“二进宫”、再次对华发起贸易战时,不再有多少中国人还认为“把中美关系搞砸了”的责任方在中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2020年1月15日,中美之间曾经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在谈判中做出了一定让步。然而,最近五年来,中美之间仍然一直风波不断。

拜登政府期间,美国持续对华构筑外交包围圈、建起“小院高墙”,对中美间的技术交流施加的限制有增无减。中国坚守承诺、认真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并没有得到美国的对等回应,相反,全世界都已看得清清楚楚,如今最不守国际规则的国家,恰恰是以往喊着“基于规则”声音最响的美国,谁会认为特朗普“百日新政”的诸多作为,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

七年来美国不断对华打压,已经明白凸显中美间的问题,并非简单只在贸易,美国把中国定义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那是按当年美苏竞争的“规格”来对中国出手,这不是中国做出妥协让步就能让美国满意的。

既然妥协让步解决不了问题,那中国为何要对美国单方面做出妥协让步?!当七年后特朗普政府再次对华挥起关税大棒时,中国舆论场呈现的是上下同心、同仇敌忾的场景,原因无它:错不在我,何必自责。这一点,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心知肚明,自然没有必要再去争论。

中国人不慌,不仅因为慌也没用、解决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不久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美国国会演讲,认为美国经济和财富如今高度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产业,不制造任何产品、只负责买空卖空,玩的完全是金钱游戏;另一个是以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特斯拉等为代表的巨型跨国科技公司,它们也不直接生产产品,而且只在乎企业股东的利益,与普通美国人的利益已经不再相关。

美国今天有点慌,是因为衣食住行所需的大部分物质产品,它都不再生产了,更重要的是,美国已经丧失了生产这些物质产品的能力。想想从19世纪到20世纪下半叶,美国靠什么“发家致富”、横霸天下的?还不是因为在此期间生产东西多、“手中有粮”吗?!美国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实体经济规模最大国家,这是其底气所在。

风水轮流传,当今世界生产东西最多的国家乃是中国。相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货币,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而谁掌握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国,然而,这两者均不是中式餐桌的正餐,中国人的主粮大米和小麦是高度自给的。

在能源领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是对以往事实的描述,在近些年来新能源崛起为主角后,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其中风电5.36亿千瓦,光伏发电9.46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14.51亿千瓦)。对中国来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已经成为过去式。

至于货币和金融,那不过是皮上之毛,没有实物生产,就只是“虚拟经济”,泡沫堆得有多高,被捅破时废水就会流得有多多!该生产的东西都能生产,柴米油盐样样不愁,这是今天中国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最可靠凭借。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些年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战、产业战、技术战等等,中国人越来越明白“男儿当自强”的道理,也已明白中国强在何处。没有了美国技术,中国就会“歇菜”?七年来的经历证明,这其实是对美国的神话。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部525个工业门类的国家,不仅做到了产业齐全,而且由于产业链高度完整配套,将生产成本也优化到极致,这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都无法做到的。

图片来源:三里河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则刺激了中国全产业链打造自主技术的决心,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头部企业的带动下,从零部件到成品生产,上下游贯通、众多企业共同协作、操之在我的技术体系,近年来迅速成长且日益成熟。

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应当承认中国还有不少短板,但大多已不再如以往那样严重受制于人,该有的技术多数已有、只不过有的暂时比别人还差点儿,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超过别人。

从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经历来看,市场需求是技术发展和产业进步的最大动力,当代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其规模超过了多个西方国家之和,这为众多中国企业试验和应用新技术、推进产业创新提供了以往未曾具备的巨大空间。

七年前,美国打压中国企业华为公司时,很多人曾经为华为的未来捏一把汗,然而,近年来华为手机业务重新成为亮点、华为公司的营收逆势增长时,人们已然明白:不仅是华为公司,整个中国都是“打不死的小强”。

如今网上常见的调侃,也已转变成“感谢美国”:要不是美国对华死命打压,很多中国企业还躺在低技术的舒适区、习惯于赚点小钱,现在倒好,千千万万中国企业都懂得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道理,都在不遗余力打造技术高地,而且这些企业还连成一片、相互帮忙、彼此连通。“人多力量大”,中国的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一旦发挥出来,可以预见中国在科技发展上将迎来井喷,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依赖未来将不复存在。近年来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和形成碾压性优势,就是生动案例。

中国人面对美对华贸易霸凌的淡定态度,源自对中美关系及世界大势的清醒认知。中国不再对美国抱有幻想,而是坚守原则,积极应对挑战。中国人深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