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德国法西斯在柏林郊区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80年过去了,“丛林法则”并未消失,战争的警报仍不时响起。
“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提供警告”。遗憾的是,西方一些人并没有正视历史。
2025年5月9日,俄罗斯将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式。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是,这场纪念活动继续遭遇到西方抵制——美国对俄罗斯的邀请不予答复,欧盟禁止其成员国参加俄罗斯庆典,印度降级派代表参加。西方国家一边孤立俄罗斯,一边策划自身的庆典,还禁止俄罗斯参加。

实际上,上述操作源于四大错误的“二战史观”,不仅带偏了西方自身的外交方向,也将世界不断推向争吵与分化之渊:
其一,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属性,颠覆国际社会对二战的基本共识。美国国防部将苏联直接比作纳粹,渲染德国和苏联共同入侵波兰;日本更是不断鼓吹“受害论”,故意歪曲对亚洲多个国家犯下的侵略暴行和战争罪恶,倒果为因,瞒天过海,为其遭受原子弹打击鸣冤叫屈,目的是将自己洗白为正常国家,争夺更多国际舆论与话语支持。
其二,夸大西方国家在二战中的作用,贬低非西方国家的战争贡献。美国一再鼓吹美英等国是二战的主力,尤其是鼓吹“租借法案”在二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种论调明显不符合史实,事实上,在《租借法案》实施中,美国援英高达314亿美元,援苏达到113亿美元,援华只有16亿美元。而苏联在1941年-1945年的GDP累计达9967亿美元,因此其军事作战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资源与国力。可见,租借援助无论是对苏联还是对华,其功效并不像美国吹嘘得那么大。
其三,从西方战场为中心,定义二战的起点、进程以及得失成败。这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一直以德波战争作为二战起点,长期忽视世界其他地区的战争。事实上,亚洲和欧洲从20世纪30年代就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中国从1931年“9·18事变”后就开启了抗日战争进程,欧洲直到1939年爆发战争,美国更是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才参战。二战实际上由全世界各个战场组成,各个战场按其地理地貌、资源、人力以及工业化程度等形成各自的作战方式、战术战法等。西方国家完全按照自身标准衡量和定义所有战场的成败得失,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公允,无法准确反映二战全貌。
其四,抹杀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矮化中国在二战中的形象与作用,将中国视为战争被动参与者。
首先,中国并非被动参战,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参战者。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直到1941年5月美国正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中国独立开启并坚持抗战10年,其间只得到了美英等国少量支持。
其次,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350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击毙日军44万多,俘获并击伤日军133万。中国有力牵制了日军南进和西进的脚步,可以说是亚洲战场的绝对主力。

再次,中国两次组织远征军出兵缅北,支援英军在东南亚的作战,直接或间接有力支持了英国东南亚战场作战以及美国太平洋战场作战。
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重大牺牲与贡献,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牢不可破,不是西方国家说抹杀就能抹杀得了的。
战后80年,西方国家的错误“二战史观”催生了众多颠倒黑白的说法以及荒诞不经的做法,例如乌克兰将二战中积极配合纳粹占领军的班杰拉奉为民族英雄,加拿大议会公开表彰乌克兰纳粹老兵,德国、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捣毁苏军纪念塑像……
这些无疑在国际社会形成两种二战话语,割裂了二战的正义性与统一性,冲击并削弱了战后国际秩序与规则。
列宁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正是维护历史真相的需要。
邪不胜正,假不胜真。西方错误的“二战史观”最终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遭到越来越多国家抵制,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作者:许海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许海云
记者:刘晓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