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龙潭社区:搬出新天地 共建幸福家

时间:2025-05-12 09:29:00

作为修文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唯一安置点,龙场街道龙潭社区有387户、1450名搬迁群众。从深山到城镇,从破旧的土坯房到明亮的楼房,搬迁不仅改变了搬迁群众的居住地点,也让他们迎来全新的生活。

俯瞰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 杨才江 摄

清晨,在龙潭社区宽阔的街道上,喇叭里的政策宣讲声不断回响;党群服务中心,已有居民在办理业务;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久久不息,民族团结食堂中升腾着袅袅烟火,智慧停车场内车辆有序进出……一幅现代宜居的城区画卷正徐徐展开。而在几年前,这里的居民还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看病要翻山越岭,孩子上学也只能徒步前往。一位在凉亭休息的老人指着家门口的超市说:“以前去赶集,得走半天的路,现在下楼就能买到新鲜菜,日子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便利只是幸福生活的开端,要让居民拥有稳稳的幸福,还需要坚实的保障。

“等设备全部引进到位,竹荪制种中心就能投入使用了,至少能解决50多人的就业问题。”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开仙说。自2018年第一批搬迁户入住以来,龙潭社区始终围绕“产业+就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社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衔接资金,采用 “盘活闲置资源+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引进礼品盒外包装生产线、建设竹荪制种中心、以债权入股国投公司猕猴桃产业链、购置经营性门面,还利用征而未用的土地建设停车场,通过这些方式发展社区集体经济。2024年,社区集体经济创收达到22万元。同时,社区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用工车间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举措,确保社区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2024年,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0265元,增幅达10.2%。

脱贫户张荣夫妇在物流园区找到了新工作,两人每月收入加起来超过1万元。如今,他们给孩子在县城买了新房,自己也开着小汽车上下班。曾经打散工的李厚学,凭借做建筑工的专长,在外承包工程,还带动了多名邻居就业。“政策给了我们机会,自己更要努力!”他们质朴的话语,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龙潭社区这片新天地里,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都汇聚成照亮社区发展的力量,奋斗的身影随处可见。杨作军与病魔抗争了十年,白天,他是穿梭在街巷的网约车司机,疫情防控期间,他又化身“大白”志愿者。尿毒症患者严永芳乐观面对病痛,妻子罗菊努力打工撑起家庭,他们的坚韧事迹在社区里被广泛传颂。宋佳从曾经的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每天在居民家中忙碌,为大家解决难题……他们常说:“国家帮我们安了新家,我们自己也得为这个家出分力。”

为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社区打造了“幸福书院”和“乡愁馆”,致力于构建城乡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幸福书院”和“乡愁馆”内,有一面由380多户搬迁户照片组成的“幸福人家”合照墙,这面墙不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更成为居民们重视发展、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于战文一家从六广镇搬迁到这里后,格外重视教育,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家庭命运。去年,他的儿子于俊峰考上了中南财经大学的博士,于俊峰特地跑到刘开仙面前,兴奋地说:“刘孃,我考上博士了!”祝志兰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努力奋进,立志报考研究生,如今正在外求学,为梦想拼搏。这些故事在社区里传开后,激励着更多人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命运。于战文指着墙上自家的照片,眼角泛泪说:“搬来之前,根本不敢想孩子能读到博士,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从深山走向城镇,从贫困迈向小康,龙潭社区的发展历程,是希望的重生,是“稳稳的幸福”最生动的诠释。展望未来,龙潭社区目标明确:持续深化“五治”融合,优化职业培训体系,拓展志愿服务领域,进一步筑牢“稳得住”的根基,拓宽“能致富”的道路。社区居民将用勤劳的双手编织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用团结的力量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精彩篇章。

记者 李佳旭 实习生 王倩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