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蜕变到创业者,广西90后盆景师的深圳逐梦与技艺新生

时间:2025-07-22 08:59:00

在深圳八卦岭花卉中心,记者走进“观景阁”店铺,一股泥土与绿植的清香扑面而来。店铺主理人、90后盆景师陈红运正俯身为一棵罗汉松调整枝叶。他的手指在虬劲的枝干间穿梭,动作轻柔而精准,仿佛在为一首凝固的生命诗篇推敲字句。这方寸天地,见证了他从广西贵港放牛娃到深圳创业者的蜕变,也吸引记者前来探寻这位年轻匠人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守护并焕新传统盆景技艺。

▲福田八卦岭花卉中心观景阁主理人陈红运演示岭南派盆景技法“蓄枝截干”。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从泥土到霓虹:淬火而生的匠人路

“我是2006年‘摸’进这行的,才13岁。”陈红运向记者回忆起起点滴,眼里带着笑意。彼时,少年郎的心思被邻居老师傅手中那盆苍劲古朴的岭南盆景深深吸引。“放学就把牛往田里一赶,偷溜回去趴在泥地看他们修剪枝条。”那时他父母觉得“男孩子玩这个没出息”,但他却着了魔。

▲陈红运的盆景作品。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做盆景,本来就是‘玩’出来的,”他摩挲着一片厚实的罗汉松叶,对记者说,“但光‘玩’不行,得靠自己的悟性‘开窍’。”这份痴迷,让他在泥泞和枝叶间扎下了根。2014年,他进入南宁花鸟市场,从学徒做起,凭借悟性与苦功,月薪很快过万。然而,安稳并非终点。2020年,他怀揣着更大的梦想,拉着妻子,一头扎进了深圳。

▲陈红运的盆景作品。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深圳的“当头棒喝”来得迅猛。“落脚八卦岭,工资直接‘腰斩’到3000块,”陈红运苦笑着告诉记者,“租房吃饭都不够!老婆跟着我挤在便宜出租屋。”现实的窘迫与南宁的安逸形成巨大落差,他坦言当时内心的迷茫:“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在这座城,怎么扎根?以后孩子怎么办?”

转机出现在去年酷热的夏天。他回忆道,自己在没有空调的仓库里挥汗如雨,钉枪的“砰砰”声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中格外刺耳,汗水浸透的衣服能拧出水来。就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同样痴迷盆景的朋友许咏胜。“他分享资源、客源,并传授经营之道给我,待我像亲弟弟一样。”这份情谊点燃了合伙创业的火花。两人从一起刷油漆、钉架子开始,梦想的轮廓逐渐清晰。前期资金紧张,他们就自己动手,“这些展示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陈红运拍了拍身后结实的木架,语气中带着自豪向记者展示。

2024年,他们的盆景店在行业淡季——盛夏时节开张了。“口袋空空,只能拼命。”陈红运告诉记者,他记得无数个熬到凌晨两三点的夜晚,“心里憋着一股劲,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空间。”谈及深圳,他眼中闪着光:“这座城市跟我们‘有缘’。它的魔力在于包容的土壤,在这里,既能守住初心,也能真正生根发芽。”

时间与灵感的共舞:“活着的雕塑”

在观景阁里,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盆景。陈红运向记者介绍,不同盆景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盆罗汉松,“这一盆叫‘卧虎藏龙’,树龄超过五十年了。”记者看到,该盆主干不过手腕粗,树皮却如龙鳞般皲裂,枝干扭曲遒劲,新生的嫩芽点缀其间,诉说着时间的厚重与生命的蓬勃。

他告诉记者,“盆景是‘活着的雕塑’”。以“卧虎藏龙”为例,前后调整了6次,每次两个多小时,花了12个多小时才定型。他坦言,“第一次毫无头绪,后来画图纸、反复调整铝线角度,才捕捉到那份‘灵动’。”他比喻道,“盆景创作的灵感就像书法家写字的笔画,枝干树叶每一处转折、截干都要有‘呼吸感’。”

▲“蓄枝截干”。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他拿起剪刀向记者演示岭南派盆景技法“蓄枝截干”——在新生枝条适当时截断,促发侧枝,循环往复,方能造就层叠如云的“云片”。“这看似‘残酷’,实则是为了它更好的成型,就像人生的取舍。”他眼中闪着光,对记者阐述着他的盆景哲学:“每一处细节都要经得起岁月考验。”

他向记者揭示了盆景生长的“慢哲学”:栽在地里,一年能长一公分;困在盆中,一年只能长0.5毫米。这盆镇店之宝罗汉松,经手多人,在他这里也已养护了十来年。陈红运抚摸着树干,深情地说,“它的价值,早已超越金钱,是时间、自然与匠心的共同结晶。”

谈及盆景的生命之源,他强调:“泥土配方是命门!”他指着一盆混合土向记者介绍,里面有颗粒土、沙子、鹿角土、火山石。“透气性必须好,否则浇水就烂根。比例差一点,生长就受影响。”他笑道,“学到老,活到老”,在这行是真理。

扎根与破局:传统艺术的都市新章

高昂的运营成本是现实的荆棘。“八卦岭月租一万多,停车费也贵,吓跑不少客人。”陈红运对记者坦言面临的困难。但他也看到了机遇。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带来了特殊客群:“不少住在香港的内地朋友专程过来买,他们更识货,更舍得投入。”虽然跨境物流的高昂费用曾让交易搁浅(一盆运费几千块,客人一听就放弃了),这反而促使他思考转型:线上推广、定制服务(如为新装修公司提供植物陈列方案)成为新尝试。

他向记者表达了渴望更大的展示舞台:“如果政府能在公园或公共空间开辟一块地方,让大家能来打卡、放松,感受盆景的魅力,那就更好了。”尽管前路挑战重重,他语气坚定:只要守住品质和手艺,懂欣赏的人自然会来。

▲陈红运展示盆景作品。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对于未来,这位年轻的“盆景诗人”目标清晰:“先活下去,才能谈传承。”陈红运向记者描绘他的蓝图:计划在稳固中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发入门级产品,降低年轻人接触盆景的门槛。产品可以多样,但核心不变:“我们做的不是快消品,而是能传家的‘生命艺术品’。”

从广西田埂到深圳花房,从月薪过万的打工者到合伙创业的追梦人,陈红运用十余年光阴,在方寸盆景间雕琢着自己的匠人之路。在观景阁创业一周年的这个夏日,他向记者讲述的故事,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岭南盆景这门传统艺术在深圳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在这片热土上,只要心怀热爱,哪怕是一棵小小的盆景,也能深深扎根,枝繁叶茂,书写属于自己的“钱景”与风景。

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