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南安这位30岁青年用行动反哺母校和家乡

时间:2025-08-19 10:09:00

近日,在一场校友聚会时,一句关于困难家庭的提醒,让苏志安立刻记在心头。次日,他便将生活物资送到了这户父母与姐姐均智力残疾的家庭门前。“这个月送上了,以后每月都会坚持送。”这熟悉的承诺背后,是他近十年坚持帮扶乡村困难户的缩影。而这份源于感恩的回馈,同样深沉地指向了他的母校——自2022年起,他每年在南安石鼓镇文明小学发放奖学金,反哺这片滋养他的土地。这位30岁的青年,正用最朴实的行动,传递着善意。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万春/文 受访者/供图


入户为困难村民送生活物资

助学 

“想让孩子们知道‘被帮助’的温暖”

谈及往昔,苏志安感慨万分:“读小学时,学校免除了我六年的学杂费,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村里出具的证明让学校同意免除学杂费,他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学业。“那时的学杂费并不多,但对于我们家来说,确实是雪中送炭。”他铭记这份恩情,立志将来要回馈学校和社会。

2022年,事业初有成就的他立即兑现了承诺,回母校发放奖学金,此后坚持每年如此,至今已累计发放近5万元。“这些钱全部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以及成绩优异、品德高尚、进步显著的学生。”他特别强调,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精准送达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此外,他还为辛勤耕耘的老师送上鼓励红包,认为他们坚守在农村小学实属不易,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文明小学校长颜华君对苏志安的善举深有感触:“这个小伙子特别懂得感恩,有爱心,对生活阳光积极。”虽然颜校长刚到任一年,但早已从师生口中听闻苏志安的故事,“他连续好几年回校发奖学金,大家都很感激。他还特意跟我聊起做这件事的初心,说想让孩子们知道‘被帮助’的温暖”。更让颜校长印象深刻的是,苏志安与孩子们交流时格外注重正面引导,“能感觉到他真心想给孩子们做榜样,希望他们往好的方向成长”。

助困

“他给的不只是柴米油盐,更是精神慰藉”

发放奖学金只是苏志安公益道路上的一站。早在20岁时,他便开始为残疾和低保家庭送去生活物资,足迹遍布8个村庄,这一善举已持续近十年。“起初是我一个人在做,后来逐渐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纷纷加入进来。”

“亲眼看到老人家在领取物资时感动落泪,你说我能不坚持下去吗?”他语气诚恳地回忆道,自己从未忘记初心,“有人误以为我家境富裕才会做这些善事,其实我只是一名普通人”。

入户为困难村民送生活物资(受访者供图)

诗山镇社二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叶荟就是苏志安公益路上的见证者与协助者。2022年,苏志安找到叶荟,提出想为村里困难家庭做些实事。“他说想帮真正需要的人,哪怕每月送点米面油也好。”叶荟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村有七八十户低保户,我帮他筛选了最困难的家庭,他每次都亲自走访核实,之后每月风雨无阻送物资,从没间断过。”

叶荟感慨,苏志安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有钱了才做公益”,“他生意受挫时也没停过,有钱就多备些东西,手头紧就简单些,但每月必到”。叶荟常陪他入户,见过多幕温暖瞬间,“困难群众不只是盼物资,更盼他来聊聊,他给的不只是柴米油盐,更是精神慰藉”。

心声

“无论工作多忙,这件事都不能中断”

给母校学生发放奖学金、帮助孤寡老人修补房屋、为经济困难的村民送去生活物资……苏志安坦言,这份坚持源于奶奶的言传身教。小时候,他目睹奶奶多次为路过的拾荒老人提供饭菜和住宿,那句“人要善良”的话语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现在每次发放奖学金时,看着那些孩子,我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深知‘被看见、被帮助’对于像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

为困难老人安装太阳能灯

如今,他每月都坚持回到农村参与公益活动。“无论工作多忙,这件事都不能中断。”有人笑他“傻”,劝他前往大城市发展,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我有能力了,就应该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永春县达埔镇的姚国辉,曾是苏志安帮扶的对象。“我家以前是低保户,2021年8月开始,他帮了我两年多。”姚国辉清晰地记得,苏志安每月送来油、米和生活用品,“我老家房子漏水翻建时,他还出了一部分钱”。如今已工作的姚国辉,提起苏志安满是感激,“他让我明白做人要善良,以后有能力了,也要像苏志安大哥一样帮助别人”。

苏志安帮老人家贴春联(受访者供图)

谈及未来规划,苏志安显得谦逊而坚定:“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镇青年,为家乡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困难村民送物资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至于奖学金,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也会尽力坚持下去。”

相关新闻

考上名校获奖金 学子返捐报乡梓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8月19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泳红 陈灵)近日,在南安石井镇苏内村高考奖学仪式上,分别录取于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的陈威宇和陈鑫泽同时将收到的奖学金当场捐给村小学校董会,助力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今年高考,陈威宇以694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陈鑫泽以625分被四川大学录取。当天,领到奖学金后,陈威宇将其中的30000元又捐给村里,陈鑫泽则捐出了4000元奖学金,此外又在家里支持下多捐了4000元。

“很高兴村里给我们奖学金,但我们想把这份鼓励变成更多孩子的机会。”陈鑫泽告诉记者,自己和陈威宇自小便是好友,能得到村里的奖励都很开心。两人都希望为村里的教育事业尽份力,也带动更多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两人还分享了各自的学习经验。陈威宇说,自己在学习时会重点关注掌握不够熟悉和易错的知识点,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加强理解和记忆。他还喜欢提前自学课本知识开阔思维,梳理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此外,他认为规律作息、多运动对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提升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善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就能够有不断学习的动力。”陈鑫泽认为,当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活学活用,体会到很多乐趣。把难题当做挑战,努力去攻克时也能很有成就感。他还觉得可以为自己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将其细分为每个阶段的小目标。这样每当达成阶段目标时就会很有成就感,也能逐渐接近自己的大目标。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整理错题,认真分析出错原因,对于成绩提升也很有帮助。

“两名学子的善意让这次的奖学仪式增添了特殊寓意。”苏内村党委书记陈国辉表示,两位学子不仅用分数证明了奋斗的价值,更用行动诠释了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善意也将成为照亮更多学子前行的光。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