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至5月,是养殖场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月份。
在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鳇鲸公司”)的养殖基地里,水流哗哗作响,一尾尾黄唇鱼在人工模拟的水流环境中悠然游弋。水池边,手电筒的光束扫过水面,透亮的鱼卵星星点点浮现其中——这是子二代黄唇鱼产下的鱼宝宝。

黄唇鱼的鱼宝宝。
黄唇鱼隶属于石首鱼科,俗称金钱鮸,是国内特有种。从古至今,黄唇鱼都被视为“滋补上品”,有“黄唇贵如金”的说法,其拥有肥大的鱼鳔、可以入药的耳石等很多极具价值的器官。但由于沿海各地捕捞强度加剧和栖息生境退化,黄唇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曾一度濒临灭绝。
而如今,来到惠州惠东县港口度假区的东海村,在鳇鲸公司的养殖基地里,从亲本选育到孵化管理,从环境调控到苗种培育,这里的科研人员和养殖工人密切配合、精细把控,实现了黄唇鱼的全人工繁育。
发现不一样的鱼苗
在养殖池边,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将黄唇鱼的鱼卵捞出池面。随后,工人们将收集好的鱼卵重新清洗,筛选出有生命力的鱼卵,将其装入另一个专门的孵化池中。仅需2天左右,这些鱼卵便可以孵化成鱼苗。
这是子二代黄唇鱼今年第二次产卵。鳇鲸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颜阔秋站在池边,用量杯舀起一勺孵化池里的鱼卵,打开手电筒,仔细检查着鱼卵的健康状态。看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鱼卵,颜阔秋近30年前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颜阔秋在检查子二代黄唇鱼宝宝。
将时间回拨到1996年,颜阔秋正在编写国内第一张《世界海水养殖鱼类图》。黄唇鱼,便被他收录其中。
为此,颜阔秋走遍中国沿海,只是为了拍摄一手的图片素材。在随后的几年里,图谱里的鱼类大多已经拍摄完成,可却迟迟没能发现黄唇鱼的身影。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活的黄唇鱼。”颜阔秋仍然记得,在图谱最终出版之前,福建宁德一渔民在捕鱼期间偶然捡到一条黄唇鱼,才让颜阔秋拍到了黄唇鱼的全貌,“当时我们推测,整个中国自然海区的黄唇鱼,可能只有几百条。”
颜阔秋的推测不无道理。事实上,在水产养殖的圈子里,黄唇鱼一直以来被称作“国宝鱼”,不仅是因为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极度稀缺。早在2006年,黄唇鱼便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2021年2月,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
也正是这一次拍摄经历,让颜阔秋有了研究黄唇鱼的想法。“这是一种很珍贵的鱼,是所有水产养殖者梦寐以求的鱼种。”颜阔秋说。
如今,在颜阔秋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摆放着不少早年出版的鱼类图册,这是颜阔秋研究黄唇鱼的开端。书中对黄唇鱼的记载,仅有寥寥几笔——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一般见于长江口以南,闽南渔场分布较多,崇武渔场、兴化湾和闽江口等也有捕获……他将书中为数不多的信息一一标注,并将自己的观察一同记录下来,不少书页已经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甚至破损脱落。

由于难以见到活鱼,颜阔秋对黄唇鱼的研究只能被迫暂停。但在此后的20多年里,颜阔秋仍然将研究重点放在石首鱼科鱼类身上——他先后参与大黄鱼、黄姑鱼等养殖研究,也做过海洋渔业装备开发,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黄唇鱼的追踪。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9年。当时,惠东港口小星山海域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同时,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也在这里落户。作为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颜阔秋带领项目组来到惠东,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养殖。
“当时在研究浅色黄姑鱼,在收购渔民的鱼苗中,我们发现了十几条不一样的鱼。”颜阔秋回忆,在分开饲养后,相较浅色黄姑鱼,这些可疑的鱼苗鱼背发棕,腹部泛灰,鳍上色素沉着更深,尤其是胸鳍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圆形黑斑,十分疑似自己多年前见过的那条黄唇鱼。
“我们当时不敢确认,也不敢相信。”在与其他石首鱼科的鱼进行仔细比对后,颜阔秋和项目组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证实了自己的猜想——这就是黄唇鱼。

黄唇鱼。受访者供图
2021年,在多家海洋渔业研究院校机构的帮助下,项目组利用野外采集的黄唇鱼作为亲本,通过人工诱导繁育出子一代幼鱼,首次攻克了黄唇鱼人工繁殖的难题。
不久前,项目组再次传来好消息。历经近3年的培育研究,项目组利用这批人工繁育出的、达到性成熟的子一代,继续繁育出约22万尾子二代黄唇鱼,实现了黄唇鱼的全人工繁育。
一次偶然的发现,让多年的等待有了回应。“能够研究这条鱼,是一种缘分。”颜阔秋说。
人工“催生”鱼宝宝
走进颜阔秋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几乎被一台超大型的电脑主机所占满。每打开一个文件,颜阔秋的手都要双击鼠标好几次,嘴里反复念叨,“还是太卡了。”
卡顿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台电脑的硬盘已经被颜阔秋塞得满满当当了,他舍不得删掉哪怕一个文件。电脑里,装着他多年来收集记录下的有关黄唇鱼的所有资料,包含调查记录、养殖日志、实验影像等,还藏着不对外公开的养殖秘密——那些他花了无数心血得来的技术参数与繁育方案。

颜阔秋在养殖基地里巡视。
想要研究黄唇鱼并不容易。目前,国内公开的文献资料屈指可数,系统性的学理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尤其在人工繁育领域,对当时的颜阔秋来说,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参数或范本。
可要想实现黄唇鱼的全人工繁育,就必须找到黄唇鱼性成熟的方法。一开始,项目组设想了多种方案,其中之一是性腺移植。项目组试图通过移植成熟鱼的性腺组织来诱导黄唇鱼性成熟,但很可惜,这种方案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反复讨论中,项目组提出了一种新方案——是否可以通过人工调控环境条件,让黄唇鱼在圈养状态下自然达到性成熟?项目组很快行动起来,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尝试用人工调节的方式,为黄唇鱼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但可精确控制的生长与繁殖环境。
数次实验下来,项目组发现,在惠东港口室外养殖基地里的黄唇鱼,都难以达到性成熟要求。为数不多欣喜的消息是,在珠江口的养殖试验区,这里的黄唇鱼大部分达到了性成熟,“这说明珠江口处的光温盐等条件最适宜黄唇鱼繁殖。”颜阔秋说。
那么,又该如何找到最适合黄唇鱼繁殖的自然环境参数?既然没有文献可查,颜阔秋干脆找渔民们问个清楚,“渔民才是最了解鱼的人。”
从2019年开始,颜阔秋就背起背包,带领项目组奔波于珠江口、福建、海南等地的渔村。在老渔民的口中,颜阔秋得知了黄唇鱼出没的大致时间与地点,并让项目组采集了黄唇鱼出没地的光温数据。
为了摸清黄唇鱼的繁殖环境,颜阔秋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在2023年年初,项目组把黄唇鱼搬到室内养殖池,利用人工设备调节“光、温、盐、流”等环境参数,让黄唇鱼更快发育成熟,“通过这套设备,我们不断缩短黄唇鱼性成熟的时间,将原本一季3个月,缩短为一季2个月,有计划地增加它的繁殖能力。”颜阔秋说。

此外,在老渔民的讲述中,颜阔秋还意识到一种能够促使黄唇鱼产卵的关键因素——声音。
事实上,许多鱼类都会发声,只不过是通过肌肉收缩敲打充满空气的鱼鳔,形成不同类型的声音。而拥有发达鱼鳔的黄唇鱼,“叫声”很特别。
“每到了黄唇鱼产卵的季节,渔民说能听到一种近似牛叫的声音。”颜阔秋回忆,在2020年首次知道这个消息后,直到第二年,通过在珠江口布设水下水听器,项目组才采集到野生黄唇鱼发出的“恋爱语言”,并最终用软件进行还原,在养殖池中循环播放,以模仿黄唇鱼产卵时的水下声音环境。
经过一系列“助产”操作,颜阔秋找到了全人工控制条件下,黄唇鱼性腺发育自然产卵的有效方法。这一系列的性腺培育精准调控与音频诱导卵技术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颜阔秋也推翻了一些既有认知。此前,大部分研究都称黄唇鱼需要7至8年才能性成熟,但经过野外试验和采集发现,野生群体大概在5至6年便能达到性成熟。此外,黄唇鱼与大熊猫一样,不仅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高,受精率也很差,生物自身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过度捕捞而导致的濒危。”颜阔秋说。
如今,在养殖基地的一个个池子里,不同生长阶段的黄唇鱼被分池管理。池边的屏幕上,温度、盐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更新。
这条颜阔秋追了几十年的鱼,终于在养殖基地里,扎了根,活了下来。
一辈子保护一条鱼
如果不用外出开会交流,颜阔秋基本会待在养殖基地里。他的生活很简单,每天“两点一线”——要么坐在办公室里翻资料、分析数据,要么穿着胶鞋,走到养殖池边,检查黄唇鱼的状态,看水温、查水质、数鱼苗、记录生长数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
随着全人工繁育的成功,黄唇鱼的数量迅速增长,鱼池也从最初的几口扩展到了十几口。成年后的黄唇鱼体长超过一米,体重动辄二三十斤,给颜阔秋的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

颜阔秋(右一)在对黄唇鱼做亲本检查。
颜阔秋开始意识到,保护黄唇鱼这件事,光靠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
不久前,颜阔秋终于放下了心头那份担忧。今年年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专项——“东亚江豚、黄唇鱼和中国鲎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推进会在惠东召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相关企业等10家单位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系统探明包括黄唇鱼在内的物种资源本底与濒危机制,同时研发高效监测与保育技术,构建完整的保护方案。
“科研院所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黄唇鱼的保护性基础研究。”颜阔秋介绍,现在,基地里已经常驻十几位研究生,他们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给养殖场注入了新活力。
即将攻读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的钟亮便是其中一员。“黄唇鱼作为濒危物种,实验条件有限,不能像常见鱼类一样进行大规模实验操作,所以我们只能从基础做起。”为此,钟亮每天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记录下有关黄唇鱼的数据,以及参与选育相关的基础性课题。

即将攻读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的钟亮。
“这条鱼的研究还处于比较空白的阶段,要做出高质量成果并不容易。”钟亮透露,由于黄唇鱼是洄游性鱼类,产卵时会回到入海口,因此,项目组正计划开展梯度的测试,观察黄唇鱼在不同盐度环境中,生长发育的变化,“正因为难,才有意义。”
团队的专业力量不断扩充,有关黄唇鱼习性的理论研究也在加强。“要保护一个物种,就要把这个物种研究透”,颜阔秋说,“不仅仅是把一种鱼养大,而是要让种群得到恢复。”
目前,颜阔秋正在推进增殖放流工作。尽管成鱼的数量在增加,但如何评估黄唇鱼放归海洋后的适应情况,仍是一道难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需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颜阔秋说。

在颜阔秋的设想里,他描绘了一个未来可能实现的方向——当人工繁育的黄唇鱼数量足够多,物种的保护级别就有望降级。届时,可更清晰地区分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申请经营利用许可证,推动产业化养殖,黄唇鱼将成为我国水产养殖,尤其是海水养殖产业里,非常重要且具备经济价值的渔业物种,“保护的责任不能丢,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鱼好好养下去。”
如今,在鳇鲸公司养殖基地的前方,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久后,这里将建成南海大黄鱼种业创业园及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还会设立黄唇鱼主题的海洋生物馆,为到来的游客,系统呈现这条“国宝鱼”的前世今生。
“一辈子保护一条鱼,是件很光荣的事。”颜阔秋说。
统筹:柯鸿海 罗锐
采写:南方+记者 张国威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除署名外)
【作者】 张国威;王昌辉;乌天宇
科技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