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近期,韩国掀起的“增高针”热潮令人忧心——大批无健康问题的儿童被父母带往“长高诊所”,只为在升学就业竞争中“拔高一筹”。这阵风潮背后,折射着全球普遍存在的身高焦虑。儿科专家表示:生长激素绝非“美容增高针”!
矮小症诊治现状:700万需求,不足3万规范治疗
近年来,儿童矮小症问题日益受到家长关注。我国儿童矮身材的发病率约为3.2%,其中约700万矮小儿童需要接受正规治疗,但实际接受规范治疗的人数却不足3万。
珠江医院儿童内分泌与健康管理科主任谢海瑞表示,导致矮小的原因有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胎龄儿、全身性疾病、特发性矮小等,其中大约有60%~80%的矮小属于特发性矮小,病因尚不明确。
她指出,矮小症不仅影响孩子的身高,还可能对其身心发育产生重大影响,导致自卑、抑郁、心理内向、情绪不稳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未来的升学、就业、择偶。因此,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至关重要,一旦确定为矮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并非所有矮小都适用生长激素,也非所有患儿反应良好!”谢海瑞郑重提醒。骨骼发育障碍(如软骨发育不全)等疾病便不适合。目前专家团队正借助基因组学等手段深入研究病因,并探索功能营养素、粪菌移植等创新疗法。
理性认知身高: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如何科学看待孩子身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内分泌专科副主任医师张丽娜解析:“遗传决定约70%。”可通过父母身高粗略预测:男孩遗传身高 = (父身高 + 母身高) / 2 + 6.5厘米 ; 女孩遗传身高 = (父身高 + 母身高) / 2 - 6.5厘米(结果通常有3-5厘米浮动空间)
例如:父亲身高170cm,母亲身高160cm
子女为男孩,其遗传身高是(170+160)/2+6.5cm=171.5cm
子女为女孩,其遗传身高是(170+160)/2-6.5cm=158.5cm
这是一个粗略的简单方便的预测方法。
孩子到底矮不矮?这是有标准的。张丽娜介绍,身高<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身高-2SD(标准差)才定义为医学意义上的矮小症,或生长速度过缓(3岁前<7厘米/年;3岁至青春期<5厘米/年;青春期<6厘米/年)。家长也要在生活上留意,比如裤子能穿两三年、总坐班级第一排、与同龄人身高差持续拉大……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尽早就医。
生长激素治疗:严格适应证,非“神药”
据了解,儿童生长激素的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这种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畴。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注射生长激素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张丽娜澄清常见误区:真正因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占比很低。其适用需满足严格条件:身高达矮小标准、年增速过低(如学龄期<5厘米)、典型体态(娃娃脸、肚子鼓)、骨龄落后、生长因子低、激发试验异常(<10ng/ml)且排除其他病因。
“生长激素是药物,需专科医生严格评估。”她强调,“家长需不盲信,不盲惧。”疗效受疾病类型、起始年龄、骨龄、疗程及孩子配合度等多因素影响,需长期坚持并注重心理支持。规范治疗不仅能助身高追赶,还可改善代谢问题(如高血脂、肥胖),促进整体发育。
面对身高焦虑,专家共识清晰:生长激素是救治疗病的药物,而非美化外形的工具。盲目追逐“增高针”,终将得不偿失。(记者 张华)
[ 责编:李然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