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从“凭经验”到“靠数据” 河南新乡300万亩农田有了“智慧大脑”

时间:2025-07-25 12:17:00

新华社郑州7月24日电(记者李丽静)在中原农谷西区新乡县小冀镇都富村,55岁的种粮大户马光星蹲在田埂上。“以前浇地,要用河水、井水,费时费力,浇一遍水,20个人得忙20多天。有了这智慧农田,浇水只需要开关闸,3个人一星期就忙完了。”马光星边说边打开开关,远处的灌溉设备应声启动,一排水花喷涌而出,飞向天空,缓缓浸润土地。

在手机“AI农”软件中,土壤墒情、玉米苗情、虫情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马光星脚下的1000亩玉米、300亩大豆,如今靠这“新农具”,管得明明白白。

图为种粮大户马光星(右)使用手机操作喷灌系统(国网新乡电力供图)

2019年,马光星兄弟俩开始承包土地,过去种地全凭“老把式”:天旱了就抽水浇地,虫来了就背着药桶喷药。转变始于两年前,村里纳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后,“AI农”软件成了马光星的“新农具”。

在新乡县农事服务中心,15万亩良田的墒情、虫情、苗情正以动态数据条和热力图的形式实时在屏幕上展现,这就是支撑村民们种地的“智慧大脑”。

“每个乡镇都有‘千里眼’‘顺风耳’。”新乡县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中文指着屏幕介绍说,全县布设的物联网虫情采集设备、土壤墒情监测仪、气象设备等,像无数个神经末梢,时刻把田间数据传回数智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研判,墒情预警、病虫害防治建议会第一时间推送。

这“大脑”的智慧,来自数据共享与技术互联。新乡县与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灌溉所等机构打通数据壁垒,地中渗透仪(地眼)、农田通量塔、数字果园等平台信息全部汇入管理中心。

在“智慧大脑”版图里,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信息化等六大工程。其中,农田输配电工程起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稳定的供电支撑。

图为中原农谷的千亩玉米田正在喷灌(国网新乡电力供图)

在服务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农田输配电工程建设中,新乡县供电公司充分考虑灌溉、农机作业、智慧农业等多元用电场景,在工程设计中充分体现“点多、面广、负荷分散”特点,精准测算电网负载能力,联合农业农村局、村委会召开“田间议事会”,收集灌溉用电、智能监测设备的个性化需求,明确各区域用电负荷峰值、新增设备容量及线路走向,为灌溉、农机作业及智慧农业提供坚实的电力支撑。

截至目前,当地供电部门已为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配套配电变压器467台,容量8.24万千伏安,服务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1791眼机井、地埋管588公里、地埋低压线路687公里。

在中原农谷的种业基地,60岁的种粮大户马有永对此感受深切。“今年5月,基地新增了3套电气集中控制柜,供电所专门为我们改造了10千伏线路,现在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同时启动,电力也稳稳当当。”马有永种植的5000亩优质种麦,从播种到收割全程依赖智能设备。

国网新乡供电公司介绍说,像新乡县这种装上“智慧大脑”的农田,在新乡市还有300万亩。近三年来,国网新乡供电公司配合当地农业部门,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资1.77亿元,共590项工程,提高电力配套设备选型标准,满足大功率新型灌溉设施的广泛应用,切实提升供电质量,助力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