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唐山公司重塑高铁智造新范式

时间:2025-07-08 13:15:00

中车唐山公司重塑高铁智造新范式

从设计端“未造先知”到生产端“一键智造”,再到运维端“全球守护”——

中车唐山公司重塑高铁智造新范式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吴可超

当一列融合榕树枝杈造型和闽江入海口地貌的动车组三维模型在电脑屏幕上完成第127次仿真测试时,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唐山公司)的智能制造基地里,日产三辆复兴号车体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装配。近日,记者走进这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标杆企业,见证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如何重塑高铁智造逻辑——从设计端的“未造先知”到生产端的“一键智造”,再到运维端的“全球守护”,中车唐山公司以全链条数智化转型实践,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成功样本。

中车唐山公司车体事业部工程师正在查看动车组侧墙智能打磨工序情况。云钊 摄

研发设计革命:

数字孪生与AI颠覆百年造车范式

在中车唐山公司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副部长丛林轻点鼠标,台州市域铁路S1线动车组的虚拟样机正在数字空间中模拟网络信号异常触发场景。系统瞬间标记出第37号车厢的线缆接口故障点,并生成优化方案。这一幕在传统设计模式下,往往需要耗费数月在实车调试中才能发现。

“过去造一列样车需要砸进数百万元成本,现在数字孪生样机几天就能完成上百次验证。” 丛林展示的 1:1 虚拟列车,将整车上万个零部件和复杂线缆系统全部“搬” 进虚拟空间。在葡萄牙波尔图地铁22列新车项目中,这套技术全面替代物理样机,完成噪声测试、人机工程校核等数百项验证工作,仅材料成本就节约30%以上。更关键的是,设计流程从 “试错迭代”转向“模拟预判”,某型城际列车通过数字孪生提前解决转向架耦合振动问题,避免了后期返工造成的千万元损失。

“输入‘乌玛瓦卡山谷、七彩、流线型’关键词,AI在30秒内生成8套设计方案,其中一套被阿根廷新能源轻轨项目采纳。”年轻设计师刘晨辉演示的智能设计系统,背后是企业构建的千万级设计数据集。这套融合地域文化符号的AI大模型,不仅将外观设计周期从45天压缩至3天,更实现了设计语言的标准化传承。以往依赖资深设计师经验的曲面过渡工艺,如今被转化为AI可识别的参数化模型,使出口阿根廷列车散热格栅设计效率提升4倍。

研发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更体现在数据贯通上。公司构建的“构型管理”体系如同数字桥梁,使AI生成的座椅三维数据能直接被生产系统识别,动车组、城轨车、传统客车共享同一套模块化生产数据,实现“设计-生产”无缝衔接。

通过模块化与智能化协同,中车唐山公司动车组制造周期缩短了7%,城轨车研发成本降低了10%。

智能车间进化:

数字化改造催生“零缺陷”生产线

走进车体关键零部件数字化智能车间,11条机械臂正以0.1毫米精度完成复兴号枕梁焊接,而车间内仅有21名技术人员。“5年前这里需要62名工人,现在连物料转运都由无人驾驶车按二维码路径自动完成。” 制造技术中心工艺高级工程师徐艳丽指着地面的二维码矩阵介绍,这套投资3000万元的改造工程,彻底重构了高铁核心部件的生产逻辑。

改造初期曾面临“设备语言不通”的难题:20多套来自不同厂家的智能装备,因协议差异导致数据孤岛。中车唐山公司数字化制造团队开发的智能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如同给设备装上“翻译器”,使焊接机器人、检测设备、物流车辆实现数据互通。最直观的变化是工装调整效率,过去接新订单后需人工调试8小时的端墙焊接工装,如今通过系统 “一键调用”历史参数,15分钟即可完成切换,使多车型混线生产成为可能。

高速动车组车体尺寸误差允许范围仅3-5毫米,相当于一根筷子长度内的偏差不能超过半张A4纸厚度。过去依赖老师傅手感的焊接打磨工序,如今被数智化工艺替代:激光跟踪仪实时扫描焊缝轮廓,机器人根据数字模型自动调整焊枪角度,使端墙焊缝一次交检合格率从45%飙升至98%,最终交检始终保持着100%零缺陷。数据显示,该车间投用以来已生产超千辆列车关键部件,其中出口阿根廷的轻轨列车车体尺寸精度达到国际领先的±2毫米。

运维服务跃迁:

1500个传感器织就全球守护网络

在中车唐山公司产品全生命管理数据中心,巨幅屏幕上跳动的列车图标正在进行实时“健康体检”。远在8000公里外的葡萄牙波尔图地铁18号线列车,其齿轮箱温度、牵引电机电流等3000余项参数正通过5G网络传回这里。“我们给每列动车装了1500多个传感器,相当于为列车植入‘神经网络’。” 技术研究中心部长裴春兴介绍,这套三级监控体系已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运维的新范式。

融入大语言模型的故障预警系统,正在改写运维规则。某地铁项目中,系统捕捉到列车异常摆动信号,通过关联分析2000列次历史数据,精准预测出某区段钢轨轨面不平,指导工务部门打磨后,避免了盲目检修车辆造成的浪费。目前,平台已构建涵盖状态监测、寿命预测、故障预判等核心领域的几百个预警模型。

运维数据的价值远不止于故障预警。从葡萄牙到浙江台州,从天津到阿根廷,每列列车的运行数据都在形成“数字足迹”:某型车在高原地区运行时的能耗数据,推动研发部门优化了牵引变流器散热设计;出口阿根廷的轻轨在砂砾路段的轮轨磨耗数据,促成了新型复合材料闸片的应用。这种“运行—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使新一代市域列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3%。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车唐山公司的数智化列车正成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葡萄牙波尔图地铁采用的数字孪生运维系统,被写入欧盟轨道交通数字化标准参考案例;出口阿根廷的新能源轻轨,其全生命周期数智化方案成为南美市场的技术标杆。当一列列融合AI设计、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的中国列车驶向全球,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旅客与货物,更是一个东方制造业大国在数字时代的“中国智慧”。

最新推荐